科研创新 ▏三项研究,廓清广西传统建筑的文化基因与现代传承

07.18.2019

    早在2013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今年68日,在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人民日报重刊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福州古厝〉序》,这对于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保护好自然遗产,对于我们更好地传承民族文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样,我们也希望通过广西优秀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的系列研究,唤起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民族文化意识,传承好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明。

图3三江程阳八寨

三江程阳八寨

     广西传统建筑资源丰富,汉、壮、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和睦相处,造就了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和民族建筑。这些蕴藏着丰厚历史文化信息的传统村落和民族建筑,既是广西村镇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博物馆,也是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各民族的精神家园,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技艺的重要宝库之一。对广西传统建筑的研究,最基础的工作是进一步摸清广西传统建筑资源,挖掘传统建筑的优秀品质和乡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更重要的是,辨识传统建筑的遗产价值,充分利用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华蓝集团作为以城乡建设综合服务为主的现代科技型企业集团,一直以来都注重广西传统建筑的系统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传统研究的1.0 时代

《广西民居研究》

       2002年,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华蓝集团开展了《广西民居研究》的工作。研究理清了广西民居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展示了广西民族的生活图景,揭示了广西民居的文化内蕴,对广西民居的聚落形态、空间结构、村落意象、建筑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力图将作为建筑工程的民居(关注民居的结构形式、建筑技术、营建方式等)、作为景观形态的民居(关注民居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的关系)、作为文化人类学对象的民居(关注与民居有关的移民社会、方言体系、民俗文化等问题)和作为艺术形式的民居(关注民居的艺术内涵和美学价值)四者结合起来,全面而系统地探索广西民居的演化过程,同时注重与当前民居保护、村镇(历史街区)规划、设计和建设相结合,不仅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阳朔兴坪古镇

 

三江高定寨

 

玉林高山村民居

 

研究创新点

     1.从地理、民族、结构等多角度廓清了广西民居的类型,突破了过去单一的分类方法,有利于人们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广西民居的概貌。

     2.首次运用网络理论对聚落形态进行了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广西不同地域和各个民族村寨的网络化特征,为民居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与方法。

     3.借鉴美国著名学者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分析法,对广西村寨意象进行分析,尤其注重对“环境”要素的分析,这是对凯文·林奇的这一理论的发展。这种认识和分析方法对于现代城乡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4.运用“建筑模式语言”的研究方法,提炼传统民居的建筑语素和空间构成方法,深入分析了广西民居这一复杂而又具有多样性的建筑体系。

     5.分析了广西民居保护利用现状,提出了广西民居保护的价值判断原则和基本标准,这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决策者和设计者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6.理论研究与村镇规划、设计、建设实践相结合,剖析典型村镇规划案例,把广西民居中的优秀理念与方法运用到现代城市设计和村镇规划中。

山地民居剖面

 

民居类型示例

 

传承研究的2.0 时代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广西卷)》

       2016年,受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华蓝集团承担了《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广西卷)》的研究工作。2016415日,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华蓝集团调研时了解该研究后指出:华蓝能引进建筑哲学等专业人才进行相关研究,是有远见和抱负的,是能考虑到发展和建筑人文的,希望华蓝能为广西争光。

     该书分为解析与传承两部分。上篇是对广西传统建筑的解析,从聚落的空间美学、建筑的地域特征、民族的装饰艺术三个方面对广西传统建筑特征进行了总结概括。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观察,广西因地理、自然、交通、民族等因素形成了依山傍水、有机生长、道法自然的山水聚落格局。从狭义建筑学的角度观察,广西传统建筑中竹木、土石、砖瓦等天然建筑材料,架空、出挑、晒台、天井等独特的建筑语言,通风、遮阳隔热、防水防潮等生态的建筑技术,以及蕴藏骆越民族文化基因的装饰艺术,共同彰显了广西传统建筑的民族和地域特征,为下篇近代及现代建筑的传承实践提供了基因参照。下篇是对广西传统建筑的近现代传承与发展进行分析和总结,从地理气候应对、文脉肌理延续、空间结构演化、地域材料运用、文化符号演绎等五个方面对广西地域性现代建筑创作进行了研究,挖掘了广西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南宁荔园山庄

 

芦笛岩接待室与水榭

 

研究创新点

     1.概括广西传统建筑的生成基因,并以民族文化为主线,兼顾地理划分,系统梳理广西传统建筑的聚落特征、建筑特色和装饰特

     2.将“建筑文化传承”概念拓展到“广义建筑”中,将“传承”范围和形式延伸至“近代建筑发展”、“地域性现代建筑创作”等方面。

     3.系统总结、分析了广西优秀近现代建筑中对民族和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发扬、创新创作,指出了广西民族地域性现代建筑创作的方向。

     研究成果一方面能激发现代建筑创作者的灵感,提升广西规划和建筑创作者的文化素养,使建筑师从传统建筑这一丰富而独特的建筑文化中获取创作的源泉,同时结合现代功能、科学技术和价值取向,创作出更好、更宜人、更具魅力的城乡设计作品,彰显民族特色、传承地域特征、展现时代风貌、增强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为城乡规划与建设工作者提供参考,力争在广西城乡规划和建设中凸显地域和民族风貌特色,推动民族省市向精致城镇化发展,提高城乡建设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与此同时,华蓝集团也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设计了诸多地域性现代建筑,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荔园山庄、南国弈园等。

 

微信图片_20190717151609

南国弈园

 

                                

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微信图片_20190717151612

广西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

 

微信图片_20190717151619

桂林悦榕庄

 

数字化研究的3.0 时代

《南宁历史建筑保护与传统聚落改造技术研究》

      2016年,华蓝集团承担了南宁市科技局课题——《南宁历史建筑保护与传统聚落改造技术研究》的工作,其目的是针对南宁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历史建筑及传统聚落濒临消失的紧迫形势,结合历史建筑及传统聚落保护改造技术薄弱现状,从建筑选址、空间布局、建造形式、建造材料、建筑装饰等方面开展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改造技术研究,形成传统营造工艺改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示范。此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历史建筑研究和保护也跨入了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开始应用于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中。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激光扫描、信息化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给传统的历史建筑研究和保护模式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因此,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也是本次研究的一个重点。

 

微信图片_20190717151851

巴兰坡规划总平面图

 

微信图片_20190717151854

巴兰坡村庄改造

 

微信图片_20190717151857

巴兰坡农房改造

 

研究创新点

     1.系统总结南宁历史建筑与传统聚落特色及其保护利用现状,建立南宁历史建筑及传统聚落名录,为未来的保护改造等一系列工作提供支持帮助。

     2.建立南宁典型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全息数据库。其关键技术在于,融合遥感、GIS、三维数字建模和虚拟现实(VR)等相关数字化技术,合成南宁典型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的全息数字化保护方式,促进广西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3.通过全息数据库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以数字化的方式对传统村落进行保存分析,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未来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复制、重现等需要。

 

微信图片_20190717152025

 

微信图片_20190717152029

 

     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与聚落,是我们中华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有些历史建筑以及传统聚落已经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如何正确认识广西传统建筑,如何抢救历史建筑文化遗产,如何使它们在今后的城乡建设中,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应用,是我们每一位规划师、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